笔墨·生活·理想——对话青年画家魏云飞
2014-08-08 14:59:52来源:未知点击次数:21237次
地点:天津美术学院 伴雨书屋
时间:2008年3月28日
学习
姜彦文(以下简称姜):小魏你好,平时我们交流的虽然比较多,但正式的交流这还是第一次。按照惯例,还是先谈一下你学画的一些经历。问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问题,就是通常有很多人会觉得一个小孩子的文化课不好,才去学画画,你是因为这个才学画的吗?你小时候的功课怎么样?
魏云飞(以下简称魏):呵呵,我应该不是这样。因为当时我的学习还不错,中学是当地重点中学的实验班,文化课很好。走上这条道路,确实是因为喜欢美术。从小时候就特别喜欢,最早先知道齐白石,看到他画的一张水墨的《虾》。当时记得特别清楚,是在老版的,70年代出的那种美术书上,长方形的,从中间折开,里面有蜡笔画和简笔画。在封二上有两张图片,一张是齐白石的照片,另一张就是这幅《虾》。这是给我最早启蒙的画。还有就是母亲工作的学校有一个教美术的老师,每天带我去他们那画画,经常鼓励我,所以后来也就兴趣更浓了。但是上了中学以后,画画确实是对文化课成绩有了一定影响,一直到高中,成绩就一直是中游了。再后来,因为特别喜欢画画,老师也建议考美术,家里就同意了。走上这条道路,我觉得主要还是因为喜欢。
姜:从小喜欢到考美术,然后考进了美术美院,总体而言,你的求学道路算是比较顺利的。谈到美术学院,一些评论文章对你作品赞誉最多的一个方面恐怕就是你扎实的学院派功底了,你觉得学院给你最多的是什么?
魏:是的,比较顺利,但当时也确实下过一段苦功。美术学院给我的收益是其它环境所无法比拟的,最大的受益恐怕还不是单纯的技法,或者画过多少张画。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思路,对中国画的认识,对传统的理解,还包括对当代中国画发展的一种相对清晰的理解和感知,这些对自己画画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我从学院毕业后,继续留在学院里任教,老师们还依然都在身边,可以继续得到老师们的帮助和批评,从这点上来讲我是相当幸运的。天津美院的国画实力比较强,学术氛围相当浓厚,学院味也比较强。其实我现在也是一样,感觉和上学的时候还是一样的,依然还是要认真学习,而且越学越感觉不足。
姜:我也有这种感觉。我们是一起上的研究生,又同时留校。感觉到其实学院带给我们最重要的就是一个环境、一个氛围。谈谈上学时候的情况。
魏:本科毕业的阶段主要还是探索,总是希望能有一个样式展现出来,所以那个时候也是受到了当时一些画派的影响,比如说构图上注重冲击力。所以那个时候画的画比较多,尺幅也比较大。上研究生以后,对自己进行重新的认识,有所改变,反复的临摹了和研究了一些画,所以又画了一批倾向于传统的东西。现在也基本上是沿着那个路子再继续往下画。
姜:你说的这两条路,比如那些尺幅比较大、个性比较强的作品,现在还画这类的创作吗?还有花鸟画,记得在上学的时候你画了很多的花鸟画作品,后来这些画就怎么就见不到了呢。也是不画了?
魏:这两方面画的都比较少了,只是一个阶段的东西。不过,下一步的计划却正是想画一些尺幅比较大的山水。身边的朋友和老师也经常向我提到这个问题,因为山水画的大画和小画还是有所差别的。大画有大画的要求和独特的意味。
以前画花鸟一个是因为有花鸟的课程,另一方面也是自己喜欢。现在也画,但只是作为一种画山水之后的放松或者调剂。
理想
姜:我感觉你的大部分作品中都能让人感到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可以说是造境的理想化或者说是笔墨的理想化,也可以说是对传统的理想化,对写生的一种理想化。我曾经给你写过一篇文章的题目就叫《理想的家园》。那你能否谈谈你的生活状态和理想之间的关系?
魏:现实生活主要就是教学和创作了。目前教学任务比较重,下了课大部分时间又都是在搞创作,画画、看书,基本上很忙。
但是从我的自身性格来讲,骨子里还是比较怀旧的,非常向往古人的田园生活。但是那个时代已经不可返回了,所以就寄托在其他方面上,你可以从我画里感受到,我一直想营造这样一种氛围。从作品的绘制上,画面境界的追求上,我都希望流露出深深的传统气息,也融合了我的理想,当然要达到完全和谐是比较难的。这也是一个比较老的话题,关于传统和创新,继承和发展,太多人谈论的问题。我当然也是用自己的理解来做出选择。
姜:我以前写过的“理想的家园”的意义也在于此,但并非单纯指你所说的有古意,仅仅强调有传统的东西在里面,我认为这还不足以概括你的作品,更多的是你的作品中有你的自己的一个理想化倾向。这并不是宋人的一个理想或者元人的一个理想状态,而是你自己追求形成的一种理想状态,一个自我精神的家园。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说你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这样一个境地,所以把自己的心思放到另一个方面,放到自己的画中。
魏:应该是这样,因为现实生活中节奏比较快,各方面的事情也比较多。所以画呢,也应该是对自己的一种放松,放松之后的一种表达。但是我也不想给它附加特别多的东西。主要是把自己的身心放到里面,表达出来就行。
传统
姜:很多人就是只能画大画而不能画小画,或者是只能画小品而不能画大画。对你来讲,以前看到的你的作品都是大画,但最近又都是小画。希望早点看到你的大画。我知道“运元人笔墨,写宋人丘壑”对你影响颇深,在你的作品中可以说一眼就能够找到宋人的影子,宋代绘画对你的影响一定相当大,我们暂不讨论是怎样的影响,谈谈你是怎样看待宋元绘画的吧。
魏:宋元绘画,尤其是宋代绘画,我觉得是中国美术史上的顶峰,山水画更是。那个阶段的山水画是那样的写实,却不是对自然的简单模拟,而且宋代绘画不管是《溪山行旅图》、《万壑松风图》这样的巨迹,还是一些小品都能感觉到非常静穆和庄严、端正的气息,像纪念碑一样的感觉,就是强调一种庄严肃穆的状态。当然我们更可以从中感到宋人对待艺术的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和虔诚心态。撇开名气不谈,我觉得每个画家都有无懈可击的笔墨技法,而且他们把自己对自然界的看法和自己心态这两点结合得非常好。让人感觉非常的积极,非常的入世,当然这种感觉是儒家精神的充分体现。我对那段绘画非常欣赏,我的研究生毕业论文也是对宋人山水的探讨。
姜:问这样一个问题,从一个画家的角度看,你觉得我们的时代还会出现像宋代绘画一样的作品吗?
魏:我个人觉得,恐怕很难。但是我是这样看待这个问题的,我觉得对于宋代之后的绘画来说,不会再出现一幅《溪山行旅图》了,因为没有范宽了,大家也不在是身居山林之中了。但是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习宋人关注自然的态度,包括宋人把自然转换成笔墨的一些经验。古人对自然的认识,对师我心的把握,甚至笔法、墨法、水法等等。我自己更看重学习绘画中规律性的东西。就是说把传统当作一个宝库,找到自己认识到的闪光点。我一直觉得对于传统的理解不单纯是临了多少画,记住了多少画家的作品和生平简历。我认为一件很当代的东西也可以蕴含着很深刻的传统的东西。这个问题是对画家自身素质的要求,对传统的认识和把握能力。这个说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却非常的难。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每个人都不可能完全的拒绝它或者真正地回到古人的时代,我想这也没必要,学习的传统最重要的是学习他们的那种精神实质,就是说没有必要重形式,而看内容和实质。对古代的向往都是一种理想,我们去追求,但是我们又确确实实是置身于现代生活当中的,我觉得我应该是很好的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想画画无论如何都要画出反映时代的东西,什么是传统,什么是现代,传统就是不断地创造。这就是事物的两个方面了,当然关于创造每个人的着眼点不同。
写生
姜:刚才你谈到关于宋人的笔墨,你称作“无懈可击”。我也觉得这种无懈可击不仅是笔头的功夫,宋人也许根本就不用考虑笔墨的问题。但是我们现在画画的时候必需要花很大的精力去控制笔墨。而对于他们来讲,这是一个可以抛去的问题。他们所面临的是在这个问题不成问题之后,如何表达自己的心境。因为我自己也在作范宽的研究,我对他的一个理解就是他更多的时候是他去感受自然。跑到山中,待几个月的时间,然后下雪的时候也不走。我想他是去感受一种山的气氛,这时候他和自然融为一体。通过绘画,他将这种意境给观者展示出来,才产生了《雪景寒林图》。但是我们现在的很多画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古意,但是缺少像古代那种震撼人心的,缺少来自自然的鲜活的东西。
我觉得问题可能出现在写生上面,写生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你一直比较重视写生,这对你的创作上是非常有益的。我知道以前你总是去太行山或者南方,四处写生,但是最近两年教学任务比较重的前提下,你自己又是怎么安排自己的写生的呢?
魏:工作以后写生确实减少了,但带学生下乡的时候,我自己倒也是笔不离手。并且平时也一直没有放松观察,有时候山水就在身边,比如说海河边上公园里的树木,回老家乘车路过的一些山等等,我就经常留心观察。我觉得写生不应该仅停留在对客观物象的一个简单的认识上,更应该往深里挖掘,尤其是山水画的写生不应该等同于西方的素描写生。
姜: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写生更多的是体味,对自然的一种理解,而不是描摹一座山是什么样的形状,追求外在的一种表象。
魏:古人说“目师心记”,“运造化于胸中”。同时对景写生也是发展传统的一个好的方法。但是怎么写生,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反复尝试的。而且尤其是作为青年人,在自己的知识储备时期,创作经验不足的时候,这种情况在某种意义上是好事,就是比较简捷,比较直观地在你和画的物象之间架起一个桥梁,但是问题是借鉴之后怎么消化,就是怎么把真情实感带出来。比如我们都学习了传统,都临了古画。甚至有的特别完整地临了很多,但是他对一棵树或者一块石头的处理并不到位。这都是衔接上除了问题。
姜:在当代山水画创作方面,许多画家是靠照片来创作的。因为我们刚才也谈到写生已经不能够把山的真正的东西表达出来,而如果要依靠照片的话是不是更退远了一步,好像是把自己完全抛离出去,陷入一种完全的对自然的二次描摹。你对这种现象怎么认识的?
魏:我这样看这个问题,照片不能说完全没有作用,它至少可以用作简单的记录。但是我自己的体会是使用照片要建立在你对生活深入认识的基础之上,它只能是阐发当时的一些回忆和联想,或者说对一些物象表面的纪录。一些位置、河流、水口等细节的纪录,在真正的创作中它起不到太大的作用。我经常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写生回来拍了一些照片,可能在当时画画的时候还有一些感受,但是隔了一段时间之后,这些就过去了,也就忘记了。虽然觉得照片那个景物你到过,但是在创作中就很陌生了。现在我在辅助带山水班的毕业创作的时候也有这个问题。学生拍了大量的照片放在工作室。常画不出画来,连完整的构图都很难绘制出来。我想这主要是思路问题,对传统的理解,对写生的把握,对创作的认识。这个三位一体的转换,学生忽视了。
教学
姜:那我们就说说你关于教学上的看法。你最近是一直在带大四的毕业创作,你觉得学生在山水画的学习中最应该注意什么,你对初学者有一个什么样的建议。
魏:我从事教学才四年,教学经验还很少,但是我自己在给他们上课或者看作业的时候也是受到很大的启发。因为身份不同了,对画的认识也不同了,所以也能发现一些存在于学生中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并不是仅仅存在于一个学生,一个山水画专业,在我们身上也存在这个问题,只不过这个问题每个人解决的程度不一样而已。这就是面对传统绘画,从课堂走向自然界——写生,其间的一个衔接问题和转化问题,这个问题需要老师的引导,更需要学生有敏锐的感受能力和广泛地吸收和消化能力,当然这个问题并不是一次或几次写生就能解决的。因为创作毕竟不是写生的放大和再现,当然好的写生可以成为一幅好的创作作品。因为创作往往是更加全面的。创作需要通过自己的绘画语言,结合自己对传统的认识,对生活的感受,把自己的感受传达出来,所谓的“物我合一”。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学生应该平时的绘画创作中经常加以训练,不能等到创作的时候再去解决。这样也不符合中国山水画的一个发展思路。现在应该是山水画临摹写生创作循环进行,交替上升,不能割裂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