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读《秋水无痕》-----王远声女性题材作品
2014-08-08 15:02:57来源:未知点击次数:10519次
小读《秋水无痕》-----王远声女性题材作品
李炎
中国工笔人物画发展,在唐宋时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但自元以降,却走向了一味承袭传统的模式,丧缺了绘画艺术应有的品格和意味。特别是在当代,商业机遇心理不断干扰浸淫艺术,急功近利的商业心态,让许多画家呈现出浮躁感,背离了传统绘画所讲求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内蕴,导致艺术追求上的高度概念化的形象处理和形式语言的程式化,来格式化、模式化艺术创作,以求与商业社会需求保持一致。在这一现状下,青年画家王远声却能静守着自己的理想世界,并以自己的画笔实现对自我理想的追求,创造出喧嚣纷扰世界以外的片片净土。
王远声的绘画创作,以工笔画人物为主,尤以女性题材居多。他试图透过对清纯女性题材的表现,来展示他心中的净土,实现他的唯美的审美理想。他在自我理想的净土上,从美学与文化的层面上,塑造出一位位清纯靓丽的少女形象,彰显青春女性的心灵美、气质美、形体美,构筑出一个唯美的纯净的女性世界。
从《仙缘》、《醉春》、《淡烟绿风细吹衣》、《嫩蕊商量细细开》等作品可以看出,王远声运用写实主义造型手法,以娴熟的画技、优美的形像,塑造出了一个个意境幽雅、浪漫抒情的理想美的世界。他不但保留了传统中国画的精神特质,也借鉴了西方绘画元素,既有空间感又很又不失中国传统绘画的意趣;丝毫不碍中国绘画中线条的独立审美;在色彩上,他比较注意不同色彩、色调间的关联性,利用这种关联性在单纯中画出了丰富的变化;东方意味的装饰性花纹、图案及其它文化象征物,都巧妙运用使画面产生很强的现代感,它统领于画面整体的气氛和意境中,契合于朴素自然的审美取向中。
《仙缘》描绘的是在淡月朦胧、蒹蕸苍苍的静穆的氛围中,一位清纯的裸体少女优雅舒适地侧卧恬然静寐,两只洁白的丹顶鹤自在的游弋在少女的身侧。画家在创作者以作品时,他巧妙地把少女的形象笼罩在整体灰色调的视觉氛围中,利用人体两侧的白鹤,身下洁白的裙布以及与之相呼应的朦胧的圆月,形成了一个回环的视觉核心,把观者的视线锁定在主题形象上,以求突出少女形象。众所周知,正如在东西方文化中常见的天鹅、猫、鹰等具有象征性一样,白鹤从中国文化的特定符号意义来说,象征着神圣和高洁,画幅中的两只白鹤的塑造,旨在进一步强化突出主题内涵。此外,该作的成功之处,还在于画家擅于使用“立”与“破”及其它对比的的艺术手法,去调整丰富画面内容。白鹤殷红的丹顶、少女娇红的嘴唇和乳晕,打散了那种统一的灰调;粗放的芦苇和细腻的人体等等,在描绘技法和形象构成上,无一不处在强烈的节奏变化中,使得画面统一而不失生动活泼,富于情趣。
《秋水无痕》描绘了一位傣族少女的秋思。秋思,是朦胧的非定向性的心理活动。画家在这朦胧之中以情浓而又不十分外露的方式,含蓄的表现了傣族少女的茫然意绪。潺流的山泉、凄冷的秋风、淡笼的山岚、缠绕老树的蔓藤上的黄叶,都和静思的少女一样,似乎都在默默守护着自我的心灵世界,亦弥漫着莫可名状的怅惘。青春少女心灵世界中的这宁静中的不确定性,恰恰构成审美内涵的多义性和丰富性。王远声正是抓住这一青春少女的心里特质,并把这一特质或多或少地贯穿于他作品的每一个物象中,使得尺幅之中处处洋溢着最原始的清纯。对于画中物象的描绘,他较注重于物象间的关联和反衬,这一切的构建,都是围绕着人物个性心理的微妙特征这一核心而展开的,力求作品的深度、力度和厚度,从更深层意义上创造出一个极致完美的理想主义世界。
我们知道,道家色彩观念衍生了中国水墨画。而中国传统工笔画在色彩应用上,则饱受儒家中庸观念的影响,追求一种雅致温文的色彩品格。但在当代画坛,一些画家画家为迎合大众审美情趣及经济市场,追求表象上的色彩,忽视了人物画作为中国画题材的文化内涵,特别是人体绘画,甚至在色彩上刻意媚俗媚性。然而王远生摒弃了色彩处理上一般画家们易于媚俗的习性,以儒家温文典雅的色彩观为基调,用极富神采的笔韵,来为自己笔下的女性形象予以定格,使得他的作品雅致而又不失富丽。同时,王远声在绘画创作中,还擅于从从视觉构成与文化内涵入手,对传统女性题材绘画的现代转型,进行执著的追求和表现。所以,他画笔下的青春少女,既有中国传统的古典美,又不失当现代人的时代特征。这一切,恰如其分的与当代人追求的审美回归相契合。这也正确定了王远声人物画的品格。